谈判还没开始,气氛就先紧张了起来。中美两国围绕稀土出口问题的对话还没正式开始,美国就先放出了一连串“动作”。 本来是准备坐在谈判桌上沟通的事,结果美方代表刚落地马来西亚,话没说几句,态度先摆出来了。 对华出口限制、贸易不平衡指责,但关键美国的指责根本就是无端的。这些牌一张接一张扔出来,摆明了是想在谈判前就占个上风。美方这次的举动,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有备而来。只是这备,是不是有用,又是另一回事。
一边要谈一边施压,美国的“筹码”并不新鲜 美国这次派出的谈判团队阵容不小,贸易和财政两大关键部门的人齐聚吉隆坡,名义上是为中美稀土出口争议找个缓和方式。 可还没坐下详谈,美方就先亮出两项政策意图,23日有消息报道,美国准备对特定软件产品的出口制定新限制。 而22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竟然公开表示美国准备重新审视跟中国的贸易关系,意思就是暗指双方不对等,还直言“无法接受”这种状态。
从表面看,这是在“增加谈判筹码”。从实质上说,这是在试图把压力变成让步的工具。这种思路,美国不是第一次用了。 只不过这次的目标对象是稀土管控,而中国对此显然已经有充分准备。 稀土对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也一直高度依赖相关进口。而中国掌握着全球最完整、最成熟的稀土产业链条,从上游开采到下游处理都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 换句话说,美方想通过技术出口限制来换取中方在稀土政策上的“松口”,这个算盘打得清楚,但能不能如愿,还得另说。
至于所谓的“贸易不对等”,这也是美国近年来对中国最常见的一种指责方式。 可是,这种说法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中美之间的经济结构本就不同,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中方立场明确:不接受威胁式沟通 中方对这类谈判策略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在多次公开场合,中国已反复强调,谈判可以谈,但前提是要有诚意,不能一边说合作一边搞限制。简单说就是,不能边谈边打。
这次稀土问题的核心,是中国出于维护自身产业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对一些特定材料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出口管控。 这些措施的出台,其本质是在回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是无端施压,而是合理防护。 中国始终认为,国际合作要建立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任何试图用单边措施迫使另一方作出让步的做法,都不具备可持续性。
至于美方所谓的软件出口限制,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自主替代推进速度已经非常快。 换句话说,美国若真要收紧出口限制,短期内或许会制造一定困难,但从长远看,这反而可能成为中方进一步加快国产化发展的一个外部推动力。 这种方式中国也不是没见过,过去几年,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限制措施,反而让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产业整合明显提速。如今再用一样的手法,效果如何,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可以预判。
美方策略背后:压力之下的“施压性谈判” 从美国这次的表现来看,更像是“压力反应”而非系统策略。一方面,美国国内经济面临多重挑战,财政赤字、通胀压力、债务负担都在高位运行,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希望通过对外施压找到“缓冲口”。 另一方面,美国在一些关键技术和资源上的主导地位正在受到挑战,焦虑感在政策上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在谈判还未开启时,就急于摆出强势姿态。因为它不确定一旦进入实质性磋商,能否在对等基础上取得想要的结果。预先释放压力,是为了制造心理优势。
但问题在于,这种做法越来越难奏效。中方如今更注重谈判的规则感和公平性,不会轻易在“不对等”的谈判环境下作出妥协。 美方试图用“谈判前制造紧张”的方式掌控节奏,反而暴露了自身在实质性议题上的底气不足。 此外,美方对贸易结构的指责,也与现实有明显出入。如果美国坚持用政治化手段重构这种合作关系,最先受影响的不是中国制造,而是美国本国企业的利益链条。这一点,美国国内很多企业和行业协会早已表达担忧。
谈判桌前,谁更有“沉住气”的能力 中美之间的竞争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长期博弈。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次谈判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更是在试探对方的底线、意图和节奏。 美国这次在谈判还没开始前就主动出手,反映出它对中方稀土政策的真实焦虑。但这种先发制人的策略,一旦没有实质性内容作为支撑,很容易变成“虚张声势”。 特别是在现在,美国自己面临的内外挑战并不轻松,真正能用来施压的资源并不多。
而中国在推进稀土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晰节奏,不急不躁,也不主动挑衅。这种策略背后,是对国内产业基础的信任,也是对国际形势的冷静判断。 从整体格局看,中国对待这场博弈的方式更像是“稳中应变”,而美方则更接近于“边走边喊”。 一个是计划中推进,一个是情绪中应对。最终谁能在这场博弈中掌握更多主动,不只看姿态,更看实力和节奏。
能不能谈,关键不在声音大小,而在诚意有多少 中美围绕稀土的博弈,远不止眼前这一场谈判。这背后是全球产业链的再平衡玖玖配资网,是大国之间对技术、安全、经济利益的重新布局。 美国这次“未谈先压”的做法,试图在节奏上抢占先机,但从中方的稳定回应看,实际效果恐怕有限。 中国不会在毫无诚意的谈判环境下做出让步,也不会因为外部压力而调整自身符合国家利益的政策。
未来,中美之间在多个领域还会有协商、磨合,但这场稀土之争已经清楚表明一个趋势:只有在公平、理性、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谈判才能真正落地。 不管美方如何施压,最终还得回到现实,谁更有能力掌控供应链,谁就更有说话的分量。
在这一点上,中国有自己的底气,也有足够的耐心。国际博弈,不是靠谁喊得响,而是看谁走得稳。 参考信息: 美国被曝考虑限制软件驱动产品对华出口,贝森特回应——观察者网2025-10-2308:43 美国贸易代表:美方无法再忍受与中国的不对等贸易关系——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10-2221:47
N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